好的教育是知美、达美——以校服撕开一角谈教育
来源:《优教育》作者:陈忠
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的一张新闻照引发全民对中国校服“丑到爆”的热议,“中国校服变革”也成为了中国当下教育圈的热门话题。校服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?知美校服又湮没了什么?这些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关注。
一、松垮校服折射异化的校服教育生态
在央视《新闻1+1》栏目《校服如何“致青春”》的专题报道中,有被访者说,撕开“这都多少世纪了,教育角谈教育都2014年了,知美还要穿80年代90年代的达美衣服吗?”早前,国学大师刘梦溪先生也有如此表示,校服“现在中小学的撕开校服,都是教育角谈教育质量很差的运动装,北京的知美孩子现在长得都很胖,父母给孩子挑大号校服,达美中午他们都在大街上提着裤子走,校服没人管。撕开”“我们的中学生就这么提着裤子,我讲了6、7年没有一个人管。”是的,21世纪的中国校园,如今仍充斥着宽大、松垮、不合体的运动装。这被称学生和家长戏称为“面口袋”的校服,又湮没了谁的青春?
现今,大多数学校对校服的认识,还停留在功能的意义上,比如“校服的作用是统一学生着装”。在这样的理念之下,就会形成只要统一就好了的心态,甚至为了方便,运动服装成了学生身份识别的标志。我想,从这小小的校服亦可对当下的教育生态窥见一斑。
时下中国教育充斥着极端的功利主义,过分偏重于教育的工具价值,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了竞争教育,一味追求排名、分数,教育异化了,人也异化了!学校越来越偏离化育功能,蜕化为灌输知识的工厂,日益造就出更多被物化、被机器化的单向度人。
在如此的教育生态之中,教育不需要审美,不需要优雅,更不需要青春靓丽;生活是未来的事情,音体美劳的教育严重边缘化,在学校课程中只能通通靠边。所以,校服理应承载的浸润、熏陶、礼仪、塑造的功能也如出一辙,被严重边缘化。校园服饰无法被提升到美育的高度,甚至文化的高度,就不难理解了。
二、“三重因素”重压下的中国教育
我想,教育的本质在于全人的塑造和培养,特别是影响和变化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,以至为人的一生成长、发展奠基。然而,当下中国教育在传统封建皇权、狭隘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等三重因素的重压之下,是偏差的,是偏离教育本质的。
第一重因素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封建皇权因素,如三纲五常、君君臣臣、人身依附、投机犬儒、长官意志、拉帮结派等等,这样的余毒渗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,乃至于行政思维、官僚思维、封建式的家长思维,占领不少教育工作者的头脑,侵蚀着教育思想,侵害着教育事业的肌体。近年来,大学去行政化、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,这些提法也有些年头了,但效果并不乐观。中国学校离教育家办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第二重因素是上世纪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以来,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,这对当时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专业化分工有着积极意义,但受教育的目的也渐渐被异化为狭隘的实用,选专业,找工作、找高薪。恰如钱理群教授在“《理想大学》专题研讨会”上所讲,“我们的一些大学,包括北京大学,正在培养一些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’,他们高智商,世俗,老到,善于表演,懂得配合,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。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,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。”这就是中国教育正在培养的人。
第三重因素是受前苏联凯洛夫的工具主义教育思想影响,教育仅仅是一种工具,是满足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需要,是培养学生异化为“螺丝钉”的工具,我们受这种影响也比较多。在一定程度上,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,更多是沦为了职业技术培训学院。这样的大学高度注重实用技术、高度注重数理化,而关乎教育的本质、人的成长的音体美劳教育、人文素养教育常常被粗暴地压缩。这就是所谓的工具性、机械化的教育。
三、好的教育是知美、达美
人是有血、有肉、有温度的生命。现今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却多是机器化倾向的学生,而非鲜活的生命。或许,美的教育是一个个鲜活生命成长为人的通道。美关系着教育的本质,甚至可以称之为立教之本。美是人类进化的产物,美是人由动物性走向人性的起点,美也是人性化程度的基本标尺。甚至可以说,只有通过审美,才能使人成为自由而幸福的人。苏格拉底曾经说到,“美是善的父亲”。所以,美综合并统摄着善与真,善是美的基础,美是善与真的结合,但美又超越于善与真。美引导人远离假丑恶,走向真善爱。
一种好的教育,体现着真、善、美的价值取向,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,浸润、滋养,内化为学生的素养,外化为学生的行为。这样的教育才能成为人成长的基点。而我们今天的绝大多数学生,即便有美的追求和意识,却始终没有美的修养与训练,其实也已经丧失了选择真正什么是美的能力。
所以,我们认识到,一所学校的校园服饰,不仅关系着学生的穿着、风貌,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学生的气质、修养、行为、举止的塑造。一个学生穿着着优美、合体的学院风格的校园服饰,他怎能不在乎学校的环境,自己的言行举止呢?再进一步,一个身着洁净、优雅、洗练校服的学生,若连环境中一丝一毫的灰尘都不能容忍,又怎么能容忍心灵上的尘埃?所以,这样教育的边际就被放大,美的追求就不断延伸。一套时尚、美丽、得体的校服,需要清洁的环境来匹配,而清洁的环境需要美好的心灵来照料,这正是美的塑造。由服饰美走向精神美,对学生而言,一套优质的校服就是一种浸润、熏陶,就是一种美的教育。
事实上,如果我们从理念上,把校服定位在改变学生的气质,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,改变学校的视觉识别效果,甚至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,来主动地选择适合学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园服饰,来推动实现学校的教育理念这样的一种高度,那么中国的校园服饰“弃丑达美”,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taogo8.com/news/78e8599836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