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一小区95%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秘诀是?
初夏时节,杭州浙报集团杭州分社记者走进杭州市的小区武林、天水、居民圾分诀潮鸣、参垃文晖等各大街道社区,类秘前后历时两个月,杭州探访社区垃圾分类的小区真实情况,希翼解开制约垃圾分类率提升的居民圾分诀痛点,探索一条垃圾分类的参垃有效途径。
最近几个月,类秘位于杭州市下城区的杭州和乐苑一直都特别忙,一拨接一拨的小区客人来到这里考察取经。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居民圾分诀待解之谜:95%的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,和乐苑是参垃如何做到的?
和乐苑有个热心的自治小组
与杭州第十四中学只有一墙之隔的和乐苑是一个只有4幢楼132户居民的封闭式小区。4幢粉红色的类秘楼房,围绕着一排平板房分布。自从2008年和乐苑有了自治小组后,这儿便成了自治小组工作人员开会和办公的小天地。
参与自治小组的一般都是刚退休又对社区工作有热情的群众,你也可以亲切地喊她们一声“武林大妈”。
“小区里住着的大多是杭州第十四中学和市教委教职员工的退休职工,大家都是住了十几年的老邻居,流动人口不太多。”说话的人是和乐苑自治小组的副组长占大妈。要知道和乐苑为什么能成为垃圾分类的样板点,问她就行了。
占大妈热情开朗,对于自治小组的工作方式,她早就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说法:“小区内如果有什么要宣传、要推广的大小事项,一靠小黑板,二靠小区自治小组工作人员。每每碰到有什么要通知,最直接的就是去敲门,大家一边拉个家常,一边把事儿也给交代了 。”
推广垃圾分类也是一样,和乐苑的垃圾分类有个出名的做法,就是“垃圾不落地机制”、“定点定时投放机制”。“每天下午6点至7点,我们的垃圾房才会开放。”占阿姨说,“如果错过投放的时间,大部分人就会很自觉地等到第二天。”
盯人管理带出好习惯
每天下午6点前,占大妈都会麻利地安排好家里人的晚饭。还没等大家吃完饭,她就穿起了一件红色马甲,在小区的楼下待命。针指一到六点,占大妈就起身摇起铃铛来,“叮当,叮当”的声音传遍整个小区,大家都知道,扔垃圾的时间到啦。
出来倒垃圾的,通常都会拿着两个垃圾袋,一个装着厨余垃圾,一个装着其他生活垃圾。他们的手上还拿着一张可以盖章的积分卡。印章就在占大妈手里,只要居民按照分类要求扔完垃圾,就能得到一个满意章。集满26个合格章,还能领到像是面巾纸这样的日用品。
这是和乐苑推广垃圾分类的有效措施——配合使用“奖励机制”。想拿到一个满意章也不难。这么多年下来,占大妈已经练就了一手火眼金睛的本领,“基本,只要看一眼就能判断垃圾分类是否标准。”合格了,一个章就盖上了。
也会碰到“淘气”的住户。占大妈就会跟在他的屁股后面,一直告诉他怎么分才正确。“如果有人一而再、再而三不分类,我就直接把垃圾袋从桶里拿出来,亲自分给他们看。次数多了,他们也会不好意思。”
这样的做法挺管用。“我就是在占大妈的督促中成长起来的。”看见记者正在和占大妈交谈,刚搬进来的出租客胡先生在一边幽默地补充道。
如果你要问,就凭占大妈一个人就能把这些事情都落实下去?真相是,当然不止占大妈一个人!整个和乐苑的居民自治会里共有5名成员,他们都和占大妈一样,投入到了推广垃圾分类的工作中。在他们不厌其烦的催促和纠正中,和乐苑的垃圾不落地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85%至90%。
短评:激发市民和志愿者的巨大正能量
通过不厌其烦的盯人管理,最终帮助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——这就是和乐苑的秘诀。
自治小组的人眼追溯法,以及实惠的奖励机制,让大部分居民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把垃圾分类变成了一种自觉行为。这样的先例在杭州很多,如礼让斑马线、排队上下车等。最典型的如礼让斑马线,最开始也许靠的是监控头的强制力量,但当它变成社会共同认同的文明习惯后,监控头的存在就变得不那么重要。
由此可见,垃圾分类,首先要做的是发动市民和志愿者,激发出他们的巨大正能量,让他们既积极做好垃圾分类,也参与到垃圾分类的监督和管理中,从而推动习惯的养成。这样才能使一个城市最终能做到像和乐苑一样,实现共治共管,共建共享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taogo8.com/news/72f58899339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