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好政策频频倾斜 土壤防治加速驶入理性轨道
土壤污染看不见、利好理性摸不着,政策但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。频频在今年全国两会上,倾斜土壤污染治理也成为热点议题。土壤3月9日,防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,加速土壤污染治理不是驶入把土都挖出来,粗放的轨道无序治理,应坚持“预防为主,利好理性保护优先,政策风险管控”基本思路。频频
利好政策频频倾斜 土壤防治加速驶入理性轨道
今年两会,倾斜环境污染再次成为代表、土壤委员热议话题。防治其中除了空气和水污染外,土壤污染也受到了不少关注。
与空气和水的污染相比,土壤污染看不见、摸不着,但也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。土壤环境状况直接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、米袋子,更是国土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2014年全国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,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到16.1%。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企业的集中,污染防治的重点逐渐向园区转移,园区内的环境安全隐患不断集中;且金属冶炼类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镉、铅、铜、砷和锌,化工类园区及周边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多环芳烃。这些污染物可通过粉尘、水源、空气等进入人体。因此,遏制土壤污染刻不容缓。
2016年5月31日,国务院印发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简称“土十条”),对构建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提供了指导,为管控与执法提供了法规依据,成为了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。如今,土十条实施已经将近一年,土壤修复行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。但由于土壤修复过程长、成本高、见效慢,行业仍然存在多重问题。
目前土壤污染情况仍然十分严峻。据全国人大代表周奕丰介绍,土壤盐碱化、酸化等退化现象严重,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.5%,而酸性土壤的比例则高达1/4。
此外,我国土壤环境与修复工作中还存在关于防控修复的理念、技术,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,风险评估与管控以及修复技术、材料、装备研制及应用等若干问题,在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落实防控修复的安全性、健康性、绿色、持续的理念。
为加速土壤污染防治,规范土壤修复行业发展,土壤防治立法工作也被提上日程。据中国环境报报道,目前,全国人大已启动相关立法工作,全国人大环资委正在就《土壤污染防治法(征求意见稿)》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。
意见指出,到2020年,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,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进,耕地重金属污染、白色污染等得到有效遏制;到2030年,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5%以上,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,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。此外,健全耕地污染防治市场机制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,探索通过第三方治理或PPP模式。
3月8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《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》时,部分委员呼吁国家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保障力度。而在此前,财政部部长肖捷已经对外透露,今年将增加大气、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资金。
3月9日下午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,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针对土壤污染防治,国家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时,陈吉宁表示,《土十条》是我们下一步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工作部署,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,保护优先,风险管控。并强调,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,粗放的无序治理。
改善土壤质量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过程,针对如何切实遏制土壤污染,有效推进土壤防治工作,陈吉宁强调在推进土壤防治工作中有两大基础不可缺少:一是摸清家底,开展土壤污染的详查;二是要推动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。确实,只有在摸清家底后,加之健全的法规体系,才可有序进行土壤防治工作。
利好政策频频倾斜 土壤防治加速驶入理性轨道
今年两会,倾斜环境污染再次成为代表、土壤委员热议话题。防治其中除了空气和水污染外,土壤污染也受到了不少关注。
与空气和水的污染相比,土壤污染看不见、摸不着,但也和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。土壤环境状况直接影响老百姓的菜篮子、米袋子,更是国土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2014年全国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,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到16.1%。随着工业园区的不断增加以及工业企业的集中,污染防治的重点逐渐向园区转移,园区内的环境安全隐患不断集中;且金属冶炼类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镉、铅、铜、砷和锌,化工类园区及周边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多环芳烃。这些污染物可通过粉尘、水源、空气等进入人体。因此,遏制土壤污染刻不容缓。
2016年5月31日,国务院印发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(简称“土十条”),对构建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提供了指导,为管控与执法提供了法规依据,成为了土壤修复事业的里程碑。如今,土十条实施已经将近一年,土壤修复行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。但由于土壤修复过程长、成本高、见效慢,行业仍然存在多重问题。
目前土壤污染情况仍然十分严峻。据全国人大代表周奕丰介绍,土壤盐碱化、酸化等退化现象严重,受盐渍化影响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.5%,而酸性土壤的比例则高达1/4。
此外,我国土壤环境与修复工作中还存在关于防控修复的理念、技术,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制定,风险评估与管控以及修复技术、材料、装备研制及应用等若干问题,在土壤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很好地落实防控修复的安全性、健康性、绿色、持续的理念。
为加速土壤污染防治,规范土壤修复行业发展,土壤防治立法工作也被提上日程。据中国环境报报道,目前,全国人大已启动相关立法工作,全国人大环资委正在就《土壤污染防治法(征求意见稿)》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。
意见指出,到2020年,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,土壤污染治理有序推进,耕地重金属污染、白色污染等得到有效遏制;到2030年,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95%以上,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,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。此外,健全耕地污染防治市场机制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,探索通过第三方治理或PPP模式。
3月8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《国务院关于2015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》时,部分委员呼吁国家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保障力度。而在此前,财政部部长肖捷已经对外透露,今年将增加大气、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资金。
3月9日下午,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,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。针对土壤污染防治,国家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时,陈吉宁表示,《土十条》是我们下一步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工作部署,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,保护优先,风险管控。并强调,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,粗放的无序治理。
改善土壤质量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过程,针对如何切实遏制土壤污染,有效推进土壤防治工作,陈吉宁强调在推进土壤防治工作中有两大基础不可缺少:一是摸清家底,开展土壤污染的详查;二是要推动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。确实,只有在摸清家底后,加之健全的法规体系,才可有序进行土壤防治工作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taogo8.com/news/5e36199633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