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云巷里的三代“义务邮差”
上午11点10分,义务邮差家住休宁县溪口镇石田村登云巷96号的登云的代汪锡熊,像往常一样,巷里接过邮递员送来的义务邮差信件,戴顶草帽,登云的代挟着信件,巷里匆匆出发。义务邮差
已是登云的代初秋,这几日仍是巷里骄阳似火。
送的义务邮差是几份成绩单,是登云的代村里在县城读书的孩子们的。穿街走巷,巷里交给孩子或家人。义务邮差一圈走下来,登云的代个把小时,巷里回到家中,快12点了。老伴不在家,他一个人吃碗面条,中饭就算解决了。
对于75岁的汪锡熊来说,这一天再平常不过。这样的“义务邮差”,他已经干了19年,而他们家祖孙三代接力延续了56年。
当选“中国好人”
今年6月21日,是汪锡熊永生难忘的日子。
那天,黄河之滨的河南省洛阳市,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人头攒动。 “开城门,迎中国好人!”随着一声铿锵有力的号令,应天门缓缓打开。伴着孩子们的诵读声和阵阵擂鼓声,他和位列2023年度第一季度“中国好人榜”的49名特邀代表一起,踏过红地毯,走出城门,受到最高迎宾礼节的尊崇褒奖。
汪锡熊被评为“诚实守信”类中国好人,事迹被概括为:“义务邮递员”承袭父辈衣钵,19载邮政代办重信守诺。
站在领奖台上,他热泪盈眶。
他的思绪飞越淮河、长江,飞到千里之外新安江畔的家乡,想起去世多年的爷爷和父亲。往事如烟,历历在目。
爷爷受托
时光回溯到1967年,那年,他只有19岁。
石田村隶属古徽州六邑之一的皖南休宁县。这里地处新安江源头,明清时期,徽商众多。徽商贾而好儒,诚信为本,崇文重教。“三间茅屋书声响,放下扁担考一场”,一县出了19名状元,被誉为“中国第一状元县”。
清清的率水河,环绕着千年古村石田。汪锡熊的家族,世居登云巷。登云巷,因明代出了举人汪璪建登云门而得名,村人诗书传家,小村子曾出过进士12人,举人50多人,近40年更是走出了10名博士,是远近闻名的书香村。助人为乐,信守承诺,是这里的优良乡风。
汪锡熊爷爷汪蓉舫,是个商人,却醉心读书,儒雅有礼。因文化水平高,村人常请他代写书信,他有求必应,分文不收。
家中长期订报纸,邮递员老苏把报纸放到村头小店,他自己去取,常有丢失现象。老苏负责从溪口到陈霞、廻溪的邮政班线,来回30公里,靠的是两条腿走,每天背着沉重的邮包,风里来雨里去,挺不容易的。
一日老苏突然登门,向年逾花甲的汪蓉舫求助:“ 我们邮局放在小店的邮件常常丢失,村民意见不小。村民我认不全,时间又来不及,能否麻烦您帮忙将村里邮件送到村民手中?”
“纯粹是义务劳动,没有一分钱,可行?”老苏带着歉意补充道。
面对突然的请求,汪蓉舫心里犹豫。钱不是关键,重要的是,一旦答应,就要说到做到。石田村有1400多人,信件较多,每天送完至少要个把小时。
心里七上八下时,老伴说,“试试看吧,我支持你。”汪蓉舫有底了。
第二天,汪蓉舫一见到老苏,就郑重承诺:“您放心,我说到做到,不丢失一份邮件!”
这一承诺重千斤,影响了三代人!
从那以后,在石田村的大街小巷,总能见到老人奔波的身影。除了周末,无论是刮风下雨、高温酷暑,还是大雪纷飞、天寒地冻,他都及时把报纸、信件、电报、汇款单等一一送到每位村民手中。那时路况差,不少是泥路,村里走一圈,需要一个多小时,他毫无怨言。附近盈下、霞汊、何家等村子的邮件,有时也帮忙送,因为需要渡河,来回得2个多小时。
为此,他吃过不少苦头。有次雪后送信,路面打滑,脚下趔趄,狠狠地摔一跤,眼镜飞出很远,他也在床上躺了好多天,信件就叫汪锡熊代送。
这一送,就是15年,从不间断,从未丢过一封信。爷爷当年送信的情景,汪锡熊默默记在心里。
父亲接力
“我老了,以后信件就交给你了,你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,也算是我们家为乡亲们做点好事!” 在80岁寿宴上,汪蓉舫郑重地吩咐儿子汪恒运。
“我一定认真完成任务,您放心。”汪恒运毅然接过重任。
那是1982年9月,在县城工作的汪恒运提前退休,回到了家乡石田村。
清瘦的汪恒运,每天在家等邮递员上门,再转送到村民手中。遇到汇款单、挂号信等重要邮件,主人外出不在家,他就几次登门,亲手交到对方手中才放心。
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,已吹拂率水河。随着经济发展,交往频繁,各类信件、报纸、包裹等日渐增多,还常有来自港台地区及海外的寻亲信件,由于年代久远,信件的名字、地址等大多对不上,必须多方打听。
汪恒运印象最深的,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位名叫朱凤鸣的乡人来信,想寻找他失散几十年的舅舅。可他舅舅已搬离石田,这封信成了死信,在村委会一放就是三个多月。
汪恒运四处打听朱凤鸣舅舅的情况,后来得知他搬到30多里外的长丰村去了,便特地给朱凤鸣写信告知。一番周折后,朱凤鸣和舅舅终联系上了。后来,他回乡探亲时,还特意登门感谢汪恒运将“死”信救活。
村民汪永兴说起另一桩事儿。2003年,汪恒运在一次送信路上,遇到一个外省流浪人员,衣衫褴褛,但看上去比较年轻,身体健康、好手好脚,就上前和他主动攀谈起来,劝他振作。临走前,送给他600元回家路费。那年轻人回家后,做人做事换了个模样。9年后,特意回到石田村,登门感谢汪恒运老人当年的教导帮助之恩。听说老人去世,年轻人赶到老人的墓前,大哭了一场。
汪恒运这一干,又是整整22年,风里来雨里去,不知走破了多少双鞋。
孙子“续棒”
“80岁那年,你爷爷把义务邮差的担子传给了我,我如今也80岁了,力不从心了,就把担子交给你了。”2004年,汪恒运80寿辰时,他像当年父亲当年吩咐自己一样,嘱咐汪锡熊。
“我一定挑好这个担子!”汪锡熊也像父亲当年一样,郑重承诺。
汪锡熊家里有十多亩田地和茶园。身为党员,他还担任过村主任、村书记,要忙活的事儿比较多。他送信一般都是在中午或傍晚,骑自行车,相对快捷一些。遇到外出开会,他就叫妻子代送,决不让邮件在家过夜。
2010年夏天,汪恒运病重。临终前,他将汪锡熊叫到床前:“儿子,义务邮政代办员这件事,从你祖父手上传下来,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,不要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。”汪锡熊眼含热泪,郑重答应。
汪恒运去世时,为老人送行的村民,将队伍排成一条蜿蜒的长龙!
汪锡熊牢记父亲的话,对送信之事,从不马虎。退休后,他每天待在家中,很少外出,把送信当成了自己第一重要的事情。
85岁村民张春树说:“汪锡熊家三代人,我都非常熟悉,他们家一贯乐善助人,在村里有口皆碑 。”
从1967到2023年,56年20000多天,邮递员换了十几个,汪锡熊祖孙三代“义务邮差”的工作一天没有落下。看似寻常小事,细究却感天动地,成了黄山大地上的一件美谈。
祖孙三代,信守承诺,优良家风相传,这与徽州当地淳朴的民风一脉相承。石田村所在的溪口镇,是远近闻名的好人镇,好人好事蔚然成风,涌现了全国孝老敬亲先进个人戴国斌,学雷锋的典范、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吴金定,江淮最美志愿者丁顺兆等。
如今,老伴去城里照顾女儿们的生活,汪锡熊一人默默地守候在登云巷的家中,坚守着三代人对村民的无声承诺。“能为村民做点好事,就是我最大的幸福。”他有着真诚而朴实的愿望。
流淌在汪锡熊一家骨髓中的家风传承,就像是他身边的率水河,一河清溪,澄澈滋润,汩汩流淌。(黄山 汪红兴)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taogo8.com/html/51a39499554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